新版媽媽手冊(孕婦健康手冊)怎麼拿?詳解孕婦健康手冊領取方式及用途

新版媽媽手冊(孕婦健康手冊)怎麼拿?詳解孕婦健康手冊領取方式及用途

孕晚期文章
文章
12 月 24, 2021

本文除與懷孕媽咪們分享新版的媽媽手冊 ─「孕婦健康手冊」怎麼拿之外,還會特別介紹這本「孕婦健康手冊」有哪些特色,以及能為懷孕媽咪們提供哪些資訊。

Author(s): 審稿人 - 陳瑋憶督導

新版的媽媽手冊正式名稱為「孕婦健康手冊」!主要記錄著媽媽的健康狀況。媽媽手冊會詳列產檢建議時程,並配合產檢時程,提供各次產檢紀錄表,協助懷孕媽咪追蹤自己的健康狀況。此外,媽媽手冊還記載了懷孕危險徵兆、給準爸爸的建議等懷孕衛教知識,讓孕婦能順利度過孕期。

媽咪及胎兒在懷孕期間的健康、發展狀況,總讓懷孕媽咪們擔心不已。如果能趕快拿到新版的媽媽手冊(孕婦健康手冊),協助媽咪確認自己的身體狀況,一定能讓懷孕媽咪們安心許多。而「媽媽手冊該怎麼拿呢?」、「媽媽手冊遺失又該怎麼辦?」也是許多媽咪們的疑問。

 

孕婦健康手冊,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媽媽手冊,能夠追蹤懷孕媽咪健康狀況

▲孕婦健康手冊,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媽媽手冊,能夠追蹤懷孕媽咪健康狀況

新版媽媽手冊(孕婦健康手冊)怎麼拿?通常媽咪懷孕滿12週,醫院會主動發放孕婦健康手冊

很多懷孕媽咪們在懷孕5~6週,透過超音波檢查,確認胎兒正常著床於子宮內後,都會詢問醫師「媽媽手冊怎麼拿呢?」其實,一般來說在這個階段,醫師暫時還不會給懷孕媽咪們孕婦健康手冊,通常會等到懷孕滿12週,寶寶在胎中正常發育,出現心跳以後,才會給懷孕媽咪們孕婦健康手冊。

目前各醫院通常會在12週左右,發放孕婦健康手冊。但實際拿到孕婦健康手冊的時間,還是會依胎兒發展狀況、醫師專業判斷有所差異。

例如:有些醫師會在媽咪懷孕第8週、同時寶寶出現心跳時,就將媽媽手冊交給懷孕媽咪。所以懷孕初期,還沒拿到孕婦健康手冊的媽咪們,也不用太擔心喔!相信醫師的判斷,還是能順利拿到媽媽手冊。

孕婦健康手冊完整記錄媽媽孕期,讓媽媽順利生產、寶寶健康出生

孕婦健康手冊除了可以讓醫師記錄每一次產檢外,還收錄了孕婦的過去孕產史、超音波紀錄及健康照護衛教指導紀錄表。協助懷孕媽咪完整掌握並記錄孕期的重要產檢時程,讓媽咪能健健康康地等待寶寶出生。

因此,當懷孕媽咪領到孕婦健康手冊後,請每次產前檢查時,攜帶手冊連同健保卡至產檢醫院診所,記錄產檢結果及孕期應注意事項。若懷孕媽咪在產檢前,有任何疑問,也可以記錄在媽媽手冊中,方便在產檢時請教醫師。

孕婦健康手冊關係著媽媽與寶寶的健康,遺失一定要記得申請補發

由於目前台灣女性平均生育年齡漸漸提高,高齡生產的情況十分常見。隨著孕婦年齡增長,懷孕風險也會高於適孕年齡,能夠追蹤孕婦健康狀況的媽媽手冊,顯得非常重要。

不管是哪個年齡層的懷孕媽咪,若遺失孕婦健康手冊,記得一定要到原產檢醫院、診所申請補發。

孕婦健康手冊與時俱進,新版媽媽手冊讓準媽咪更清楚自身健康狀況

孕婦健康手冊配合著孕婦的健康需求,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更新,期盼能提供懷孕媽咪們最正確的懷孕資訊。而最新版的孕婦健康手冊於2020年出版,相較於過去的媽媽手冊,整體設計更加考慮懷孕媽咪的使用者體驗,讓媽咪可以更清楚自身健康狀況。

新版孕婦健康手冊改善了收納便利性,讓懷孕媽咪可以放進健保卡、產檢報告;版面設計使用更多的圖示,讓媽咪更容易閱讀;甚至在各頁、各主題中,置入了QR CODE,讓懷孕媽咪可以迅速獲得主題相關的懷孕知識。

新版孕婦健康手冊置入QR CODE,讓媽媽即時了解各產檢懷孕衛教知識

▲新版媽媽手冊置入QR CODE,讓媽媽即時了解各產檢懷孕衛教知識

 

以孕婦健康手冊拿好禮: 惠氏媽咪媽媽禮:上傳媽媽/寶寶手冊享專屬迎新禮

憑孕婦健康手冊參加媽媽教室: 媽媽教室:2021 惠氏媽咪全台場次熱烈報名中!

 

重點摘要:

  • 目前各醫院通常會在12週左右,發給孕婦健康手冊。
  • 但實際拿到孕婦健康手冊的時間,會依胎兒發展狀況、醫師專業判斷有所差異。
  • 孕婦健康手冊除了可以讓醫師記錄每一次產檢外,還收錄了孕婦的過去孕產史、超音波紀錄及健康照護衛教指導紀錄表。
  • 不管是哪個年齡層的懷孕媽咪,若遺失孕婦健康手冊,記得一定要到原產檢醫院、診所申請補發。

 

參考

  • 新版孕婦健康手冊上路-媽媽輕鬆記 (link)

 

媽咪迎新禮 立即免費領取

推薦內容

View details 懷孕後期腰痠背痛
文章
懷孕後期9大症狀!尤其要注意宮縮和分泌物!

懷孕後期腰痠背痛

懷孕後期症狀包含腰痠背痛、肚子痛和頻尿等等,而懷孕後期愈接近預產期,陰道會產生愈多分泌物,如果發現有明顯的陰道出血狀況,請趕緊至醫院檢查。

審稿人 - 周佳謙醫師, 天給聯合婦幼診所 婦產科醫師

View details 懷孕後期產檢
文章
懷孕後期嗜睡、肚子痛?常見問題一次解答

懷孕後期產檢

小兒科醫師周彥怡,為妳解答懷孕後期頭暈想吐、腰痠背痛和頻尿、肚子痛或嗜睡等症狀及懷孕後期運動及營養攝取常見問題及注意事項。

審稿人 - 周彥怡醫師, 禾馨怡仁婦幼中心 小兒科醫師,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碩士、中國醫藥大學醫藥系學士

View details 懷孕後期肚子悶痛,宮縮症狀知多少?
文章
懷孕後期肚子悶痛的孕婦

懷孕後期肚子悶痛,宮縮症狀知多少?

如何判斷懷孕後期肚子悶痛是不是宮縮?懷孕後期宮縮症狀以初產婦來說,陣痛會規律地每5分鐘出現1次,每次持續至少1分鐘。本文將帶妳解開真假宮縮之謎!

審稿人 - 廖韻涵醫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婦產科醫師

View details 胎位不正怎麼辦? 5大原因與應對方法大解析
文章
胎位不正的原因及對應方法

胎位不正怎麼辦? 5大原因與應對方法大解析

據統計胎兒正常位出生機率高達95%,因此媽媽們不用過於擔心。但還是有5種原因可能造成胎位不正,一起來了解如何判斷胎位不正以及胎位不正怎麼辦。

審稿人 - 廖韻涵醫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婦產科醫師

View details 懷孕後期飲食控制對策~吃對營養增加寶寶體重
文章
懷孕後期飲食對策

懷孕後期飲食控制對策~吃對營養增加寶寶體重

懷孕期寶寶體重會快速增加,因此在懷孕後期飲食控制十分重要,本篇文章帶媽媽們了解整個孕期建議維持的體重區間,和增加寶寶體重關鍵營養補充。

審稿人 - 周佳謙醫師, 天給聯合婦幼診所 婦產科醫師

View details 胎兒體重多重才達標?懷孕後期的胎兒體重指南
文章
懷孕後期胎兒體重指南

胎兒體重多重才達標?懷孕後期的胎兒體重指南

<p>[node:field_np_teaser_text:value]</p>

審稿人 - 廖韻涵醫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婦產科醫師

View details 懷孕後期不可不知的產兆、生產過程及注意事項!
文章
懷孕後期產兆注意事項

懷孕後期不可不知的產兆、生產過程及注意事項!

懷胎9個多月後,接近生產的時候,出現生產前兆的媽媽一定很擔心。事實上,透過專業醫師或護理師的說明,事先了解會有哪些生產前兆?面對這些產兆如何處理?能讓生過程產更順利。而醫師也會告訴媽媽們,此時身體也正準備哺乳,要攝取哪些營養幫助哺育寶寶?

審稿人 - 廖韻涵醫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婦產科醫師

View details 孕婦補鈣食物推薦:攝取足量高鈣食物和鈣片,這樣吃才正確!
文章
孕婦補鈣食物推薦:攝取足量鈣食物和鈣片,這樣吃才正確!

孕婦補鈣食物推薦:攝取足量高鈣食物和鈣片,這樣吃才正確!

懷孕期間,孕婦媽媽們攝取足夠的鈣含量,不只可以幫助到寶寶在肚子裡的成長,也能幫自己留住鈣質,降低骨質疏鬆的風險。那孕婦媽咪們要怎麼攝取足夠的鈣含量呢?哪些食物的攝取可以補充足量的鈣質?或是補充攝取鈣質相關營養品?本篇文章一次告訴妳。

審稿人 - 許秋萍營養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營養師

View details 待產包內容跟著醫師準備,奠定寶寶學習力
文章
媽媽待產包的準備

待產包內容跟著醫師準備,奠定寶寶學習力

進入懷孕後期孕媽咪可以開始準備待產包清單,確認待產包內容物該帶些什麼。醫師媽媽周佳謙特別分享她自己準備的待產包清單與注意事項,如關鍵營養品的補充像是DHA不能間斷,才能奠定寶寶學習力發展良好基礎。

審稿人 - 周佳謙醫師, 天給聯合婦幼診所 婦產科醫師

View details 新手爸媽壓力大!如何迎接不可預期的挑戰?
文章
新手爸媽壓力大!如何迎接不可預期的挑戰?

新手爸媽壓力大!如何迎接不可預期的挑戰?

根據《台灣爸媽育兒大調查》結果顯示,近7成爸媽認為現今育兒充滿許多無法控制的挑戰,顯示新手爸媽有極大壓力;反之僅有低於2成的爸媽認為現今當爸媽是容易的。本文有請鄧惠文醫師提供專家建議,分享如何面對這些挑戰,以實際行動支持台灣父母的育兒事。

View details 營養師媽媽待產包推薦清單,為哺餵母乳做好準備
文章
待產包推薦清單

營養師媽媽待產包推薦清單,為哺餵母乳做好準備

該怎麼準備待產包?楊佳縈營養師認為,待產包可以分成身分證件、產後使用、媽咪個人用品、寶寶使用4個部分,按照這4個部分有條理的準備待產包,比較不容易遺漏產前該準備的東西。

審稿人 - 楊佳縈營養師,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人類營養學碩士

View details 產前憂鬱怎麼辦?傾聽自我聲音是第一步
文章
產前憂鬱怎麼辦?傾聽自我聲音是第一步

產前憂鬱怎麼辦?傾聽自我聲音是第一步

你曾經得到或聽過產前憂鬱嗎?準媽咪在產前短暫情緒低潮並不會影響胎兒健康成長,但當產前持續性的焦慮、精神問題演變成產前憂鬱症狀時,就會增加產後憂鬱發生機率。本文有請鄧惠文醫師提供專家建議,以實際行動支持台灣父母的育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