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腸絞痛怎麼辦?從 4 大症狀判斷、5S 舒緩方法一次看懂

嬰兒腸絞痛怎麼辦?從 4 大症狀判斷、5S 舒緩方法一次看懂

寶寶0-1歲文章
文章
7 月 8, 2025

嬰兒腸絞痛是新生兒常見的生理現象,通常發生於出生後10天至12週之間,本文整理腸絞痛常見症狀、333診斷法則和5S安撫法等舒緩技巧,幫助爸爸媽媽掌握正確照顧方法,安心陪伴寶寶。

雖然爸爸媽媽無法完全阻止嬰幼兒腸絞痛的發生,但是透過5S安撫法,可以有效緩解寶寶的不適,降低哭鬧頻率。

嬰幼兒腸絞痛是許多新手爸媽最常遇到的症狀之一,腸絞痛發生時間通常在寶寶出生後的出生後10天至12週,雖然腸絞痛本身不是疾病,但持續的哭鬧行為仍讓爸媽感到焦慮與無助。

到底什麼是腸絞痛?有哪些典型症狀發生?爸媽又該如何有效安撫寶寶?本篇文章將帶你了解寶寶腸絞痛的成因、常見症狀與5S緩解方法,幫助爸媽在面對寶寶哭鬧時能夠更有信心,溫柔陪伴寶寶度過。

 

 

什麼是腸絞痛?嬰兒什麼時間開始會出現

腸絞痛(Colic)常見於新生兒階段,爸爸媽媽會發現寶寶經常在無明確原因的情況下長時間哭鬧。根據醫學定義,只要寶寶在餵食正常、尿布乾淨的情況下,仍出現頻繁、激烈和持續性的哭鬧,就很可能和腸絞痛有關。

腸絞痛常發生的時間在寶寶出生12週內,並且在約6週時達到高峰。大部分寶寶腸絞痛在3至4個月大後,隨著神經系統與消化功能逐漸成熟,症狀就會自然緩解。因此,腸絞痛被視為一種正常的新生兒成長過程,雖然讓人心疼,卻是寶寶邁向健康發育的重要一步。

嬰兒出現腸絞痛情況,時常從傍晚持續哭鬧至深夜

嬰兒出現腸絞痛情況,時常從傍晚持續哭鬧至深夜

 

寶寶腸絞痛症狀有哪些?怎麼排除只是一般哭鬧情況?

出現腸絞痛症狀的最大特徵,就是寶寶持續且無法安撫的哭鬧。許多新手爸媽也常常苦惱,如何判斷寶寶是腸絞痛造成身體不適的情緒反應,或是因為肚子餓了、尿布濕了造成的一般哭鬧。

寶寶一直哭鬧,是腸絞痛還是正常現象?

一張表整理寶寶發生真正腸絞痛與一般哭鬧的差別,幫助爸爸媽媽快速了解嬰幼兒腸絞痛與一般哭鬧的判斷關鍵、排除寶寶常見的一般哭鬧:

 嬰幼兒腸絞痛一般哭鬧
哭鬧發生時間幾乎每天固定時間的猛烈大哭,尤其是在傍晚到深夜不固定的哭鬧,可能是餓了、尿布濕了等不同因素
哭鬧持續時間每日超過3小時、每週出現超過3次單次哭鬧幾分鐘至一小時內,安撫後可緩解
安撫效果換抱法、換尿布、餵奶都難以有效安撫餵奶、抱抱等基礎安撫就能有效緩解
身體表現臉部脹紅、拳打腳踢、脹氣偶爾扭動,但整體放鬆
其他身體狀況飲食正常、體重成長正常,寶寶也不會發燒輕微不適,但可以快速緩解
發生時期出生12週內,並且在約6週時達到高峰任何時間都可能發生

 

寶寶的4種腸絞痛症狀一次看

  • 無明顯原因長時間哭鬧:即使餵飽、換尿布、沒有其他疾病,寶寶仍持續大聲哭喊。
  • 臉部漲紅、拳打腳踢:哭鬧時常伴隨激烈肢體動作,寶寶的表情出現痛苦或焦躁。
  • 排便困難、脹氣或者頻繁排氣:腸絞痛寶寶常因腸道蠕動不規則,而出現排便不順或腹部脹氣等狀況。
  • 睡眠不安、吐奶增加:出現腸絞痛的寶寶容易在夜晚驚醒,同時可能有吐奶、打嗝等現象。

 

腸絞痛寶寶的診斷,臨床上常採用 Wessel 氏準則

為了更科學地判斷腸絞痛,臨床上醫師普遍採用 Wessel 氏準則,或是稱為 333 診斷法,來診斷寶寶是否出現腸絞痛情形,如果寶寶出現以下情形,很可能就是出現腸絞痛:

  • 寶寶每天哭鬧持續超過 3 小時
  • 每週至少出現 3 天以上的哭鬧情況
  • 哭鬧情況持續超過 3 週

 

寶寶腸絞痛改善方法,爸媽必學 9 大舒緩技巧

雖然無法完全阻止腸絞痛的發生,但透過適當的照顧方式,可以有效改善與緩解寶寶的不適,降低哭鬧頻率。以下是經過專家建議與臨床實證的 9 種舒緩技巧:

 

腸絞痛寶寶的 5S 安撫法

由美國小兒科醫師 Harvey Karp 提出的 5S 安撫法,是利用模擬子宮環境來安撫嬰兒,可以讓寶寶認為自己在子宮內很安全進而平靜下來,「5S 安撫法」被廣泛認為是有效應對寶寶在腸絞痛時的抱法,包含:

  1. 包覆(Swaddling):
    使用包巾輕柔包覆寶寶,模擬子宮內的安全感。
  2. 側躺(Side Position):
    最適合寶寶腸絞痛時的抱法,是讓寶寶以側躺或趴著姿勢在大人手臂上,有助於改善並舒緩腸道壓力。(注意:寶寶睡覺時仍以仰睡最安全)。
  3. 吸吮(Sucking):
    使用奶嘴或讓寶寶吸吮,有助於轉移注意力並產生安定感。
  4. 搖晃(Swinging):
    輕柔地抱著寶寶搖動,模擬在子宮內的節奏感,能幫助寶寶放鬆。
  5. 噓聲(Shushing):
    透過播放心跳聲音響、白噪音或是洗衣機、吸塵器等運作聲音,模擬寶寶在子宮內聽到的血流聲,有助安撫寶寶情緒。

 

調整飲食內容、按摩紓緩安撫寶寶

  • 媽媽的母乳哺育建議
    鼓勵持續哺育母乳
    母乳中天然的抗體與活性成分,有助於 穩定寶寶腸道健康、強化保護力。同時,若寶寶有疑似過敏症狀,哺乳中的媽媽建議暫時避免攝取常見的高過敏原食物,包括:乳製品、大豆、小麥、蛋、花生與堅果等。
  • 選擇適合的飲食
    若寶寶出現乳糖不耐或疑似蛋白過敏現象,建議可與醫師討論後,考慮調整飲食 減輕寶寶腸胃的消化負擔,並可能降低腸絞痛、腹脹或其他腸胃不適的發生機率。
  • 按摩緩解寶寶腸絞痛
    澄清醫院提到,出現場絞痛時可以輕輕按摩寶寶的肚子,順時針方向按摩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減輕腸絞痛症狀。

 

給寶寶營造安靜舒適的環境

避免過度刺激,例如強光、噪音或頻繁換抱法,讓寶寶有機會自然調整情緒。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部小兒科也提出,可以帶著寶寶坐車子、推嬰兒車外出走走、使用前抱式背帶把嬰兒懷抱在胸前,或是使用安全嬰兒搖籃、替嬰兒洗溫水澡等等,都是爸媽可以視情況謹慎應用的方式。

寶寶出現腸絞痛時,爸媽能夠按照5S安撫法舒緩寶寶不適

寶寶出現腸絞痛時,爸媽能夠按照5S安撫法舒緩寶寶不適

知道寶寶為什麼會腸絞痛,也能幫助爸媽安定自身心情,其實嬰幼兒腸絞痛的成因並不單一,而且可能是同時發生的,但主要可以分為 2 大原因:生理性因素心理性因素:

嬰幼兒腸絞痛的生理性原因

寶寶的腸胃系統尚在發展階段,容易因為不規則蠕動導致腹脹與絞痛感。同時部分寶寶對乳糖消化能力尚未完善,會對牛奶蛋白產生過敏反應,或是腸道內好菌與壞菌比例失衡,都會進一步刺激腸道,引發腸絞痛不適與哭鬧。詳細包含:

  • 乳糖不耐受
  • 對於牛奶蛋白過敏
  • 寶寶的腸道菌叢失衡
  • 腸道發育尚未成熟

嬰幼兒腸絞痛的心理性原因

新生兒寶寶對環境仍需要時間適應各種聲音、光線與觸覺刺激,同時對母親的觸摸、心跳聲有高度依賴感,因此也容易引發焦躁、哭泣等行為。詳細包含:

  • 對於新環境的陌生,讓寶寶出現適應不良的反應
  • 一時的情緒緊張、離開媽媽缺乏安全感

爸爸媽媽需要理解,腸絞痛是一種綜合性、暫時性的現象,通常隨著寶寶成長,生理與心理的適應力逐漸提升,症狀便會自然減輕與改善。

 

寶寶腸絞痛的注意事項,出現哪些情況需盡快就醫?

雖然大多數寶寶腸絞痛屬於自然發展過程的一部分,不需過度治療,但爸媽仍然要懂得辨識異常狀況,以免錯過重要的健康警訊。若發現以下情形,建議儘早就醫:

  • 伴隨發燒、持續嘔吐或腹瀉
    腸絞痛不會引起體溫升高或持續性嘔吐、腹瀉。如果寶寶哭鬧同時出現38°C以上高燒、反覆吐奶或水瀉,可能是 感染性腸胃炎、泌尿道感染,需即時送醫。
  • 食慾明顯下降、體重無法正常增加
    如果寶寶明顯拒奶、吃奶量驟減,代表可能有其他健康問題。
  • 哭鬧時間異常延長、難以安撫
    若寶寶的哭鬧時間遠超過「333法則」標準,伴隨尖銳哭聲、扭動不安,可能有 疝氣、胃食道逆流等更嚴重問題。
  • 出現脫水徵象
    持續吐奶、腹瀉容易導致新生兒脫水,早期徵象包括嘴唇乾裂、眼眶凹陷、皮膚彈性下降、尿布濕度明顯減少(一天換尿布次數減少到4次以下)。若發現這些情況,應立即送醫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同時爸媽的直覺很重要,如果有「覺得不對勁」、寶寶不只是發生腸絞痛情況的感覺,請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腸絞痛是寶寶發育的過程之一,爸媽只要謹慎注意寶寶的狀況即可

腸絞痛是寶寶發育的過程之一,爸媽只要謹慎注意寶寶的狀況即可

 

爸爸媽媽困擾解惑:嬰幼兒腸絞痛的常見問題

Q1:為什麼腸絞痛時間都在晚上?

寶寶腸絞痛最常在傍晚到深夜時段發作,主要因為晚上副交感神經系統活躍,腸胃蠕動增加,容易引起腹部不適。這種情況是常態,不代表育兒照顧有誤。

Q2:寶寶幾個月容易腸絞痛?會持續多久?

腸絞痛最常出現在出生後2~12週之間,其中第6週左右最為嚴重。

Q3:寶寶腸絞痛是一陣一陣的嗎?

腸絞痛的表現會因寶寶個體差異而不同,有些寶寶哭鬧時間較長且頻繁,有些則是一陣一陣地出現情緒激動的情況。不過,爸媽要特別留意,如果寶寶哭鬧同時出現嘔吐、發燒、精神活力下降等異常狀況,應及早就醫檢查。

Q4:腸絞痛會自己好嗎?需要治療嗎?

腸絞痛通常隨著寶寶成長改善並自癒。只要寶寶體重正常增加、活力正常),醫師通常建議透過抱抱安撫、使用5S技巧陪伴寶寶度過這個期間。

Q5:腸絞痛和胃食道逆流、過敏反應如何分辨?

  • 胃食道逆流: 除了哭鬧,還會出現大量吐奶、拒食等特徵。
  • 牛奶蛋白過敏或乳糖不耐症: 除哭鬧外,可能伴隨皮膚濕疹、腹瀉或糞便帶血絲等症狀。
  • 單純腸絞痛: 哭鬧時段較固定,哭鬧之外,寶寶進食、發育良好。

Q6:腸絞痛會影響寶寶成長發育嗎?

一般情況不會,腸絞痛主要影響寶寶的情緒與短期睡眠品質,但只要寶寶進食正常、體重穩定成長,就不必過度擔心。

嬰幼兒腸絞痛症狀出現後,爸媽最重要的任務,其實是耐心陪伴寶寶、理解寶寶的發展節奏,隨著時間推移就會逐漸減少腸絞痛發生。同時也提醒爸爸媽媽,腸絞痛也是成為育兒路上正常出現的小插曲,不必過度擔心與自責是照顧不周。

 

重點摘要:

  • 腸絞痛常見於出生後10天至12週,6週達高峰,嬰兒腸絞痛是正常的生理發展現象,通常在寶寶3~4個月大後自然緩解,不必過度擔心。
  • 常見症狀包含長時間哭鬧、臉紅、脹氣、吐奶,若寶寶每天哭超過3小時、一週至少3天,可能需排除一般哭鬧,為腸絞痛表現。
  • 5S安撫法+飲食調整是有效舒緩方式,透過包覆、側躺、吸吮、搖晃、噓聲,搭配適合的飲食與穩定環境,能有效幫助寶寶舒緩不適。
  • 腸絞痛成因可分為生理性與心理性因素,包括腸道發育未成熟、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過敏,以及對環境適應不良、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壓力。

 

參考:

  • Familydoctor(link)
  •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link)
  • 國民健康署(link)
  • 亞東醫院(link)
  •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link)

 

媽咪迎新禮 立即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