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稿人 –陳彥宇醫師
懷孕期間,產檢是每個孕婦的必經過程:產檢不僅可以幫助爸媽了解胎兒狀況,若在產檢過程中發現問題,也能提早做好治療的準備。那麼產檢實際上到底在做甚麼?產檢次數總共有幾次?自費產檢有哪些是必做的?本篇文章一次告訴你。
胎兒的健康是懷孕媽媽們最在乎的事情,而產檢就是能了解胎兒狀況的最好辦法。從最基本的產前補助檢查到可以自己選擇的自費檢查,都是即時知道胎兒目前的情況的方式。透過產檢了解胎兒狀況,也更能讓忐忑不安的孕婦媽咪放下心中大石頭。
「驗孕驗到懷孕之後,接下來該做什麼?什麼時候去婦產科?」是非常常見的問題。懷孕是人生大事,每個步驟孕婦媽媽都會想做到完美,讓自己的寶寶能平安健康出生。
首先,要先釐清一個觀念:驗孕棒上驗到懷孕,並不代表成功懷孕。因為驗孕棒無法確認懷孕的狀況,可能會有子宮外孕發生。
所以大多建議在驗孕棒驗到兩條線時,就可以先到婦產科報到。先跟醫師確定現在的情況,提供月經最後來的時間,以做為是否成功懷孕的判斷依據。
雖然也有驗到懷孕不用馬上去婦產科的說法,不過因為子宮外孕的可能性,所以還是建議盡早去婦產科確定狀況。不僅對寶寶好,對新手爸媽來說,也可以放下心中重擔。
▲確認懷孕後建議確實產檢來追蹤寶寶狀況。
衍伸閱讀:<懷孕初期出血一定是流產?如何判斷異常出血?>
產檢需要多久做一次?產檢次數總共是幾次?還有第一次產檢時間是什麼時候?以下都是健保費用補助的項目,透過以下次數時間表可以大致了解。
健保補助產檢項目 | |
妊娠第一期 | 懷孕第八週(第1次):
|
懷孕第十二週(第2次):例行檢查 | |
妊娠第二期 | 懷孕第十六週(第3次):例行檢查、早產防治衛教指導 |
懷孕第二十週(第4次):
|
|
懷孕第二十四週(第5次):
|
|
懷孕第二十八週(第6次):例行檢查 | |
妊娠第三期 | 懷孕第三十週(第7次):例行檢查 |
懷孕第三十二週(第8次):
|
|
懷孕第三十四週(第9次):例行檢查 | |
懷孕第三十六週(第10次):
|
|
懷孕第三十七週(第11次):例行檢查 | |
懷孕第三十八週(第12次):例行檢查 | |
懷孕第三十九週(第13次):例行檢查 | |
懷孕第四十週(第14次):例行檢查 |
如需了解健保補助的每次產檢詳細項目以及產檢價格,可以參考衛服部國民健康署公開的《孕婦產前檢查項目及補助金額》。
現行的健保補助產檢次數為14次,到在懷孕各時期的產檢頻率、次數也會有些許不同:
懷孕初期(28週前),通常只需要一個月檢查一次即可。
懷孕中期(29-36週),每兩週產檢一次。
懷孕後期(36週),每週檢查一次。
不過高危險妊娠或生產併發症的孕婦,則需視情況來增加產檢次數。
在衛福部110年7月公布施行的擴大補助產檢次數服務中,有增加以下懷孕週數相對應之產檢服務和檢查項目:
瀏覽完產檢次數時間表後,應該在心裡會有產檢該去幾次的概念了。
接著因為需要做全方面的評估,所以較為重要的第一次產檢,還有各次例行產檢項目,也是孕媽媽需要提前了解的。
懷孕產檢介紹1:第一次產檢項目介紹
第一次產檢因為需要了解孕婦的狀況,從家族病史到基本的身體檢查都須納入評估,所以需要做初步且全面性的檢查。通常會建議孕婦大概在8至12週時進行,首次產檢已能量測到胎兒心跳,而且整體情況趨於穩定。同時也會發給孕婦健康手冊,用以紀錄產檢次數、以及產檢狀況。
衍伸閱讀:<新版媽媽手冊(孕婦健康手冊)怎麼拿?詳解孕婦健康手冊領取方式及用途>
懷孕產檢介紹2:例行產檢項目介紹
以下是每次產檢必須做的檢查項目,用以持續追蹤胎兒及孕婦情況。
懷孕產檢介紹3:健保費用補助特殊檢查
以下則是除了例行的檢查外,政府額外補助,且針對特定狀況做的篩檢項目。
▲定期產檢能夠有效了解寶寶目前情況,以便做出醫師最好的判斷。
衍伸閱讀:<懷孕初期注意事項:助媽咪與胎兒平安渡過孕期>
除政府的補助產檢項目外,醫院也提供多種自費的產檢項目可供參考,但是有沒有哪些產檢自費項目是必做的?以下提供3項常見且較多人選的自費項目介紹。
產檢常見自費篩檢1:唐氏症篩檢
唐氏症篩檢可說是公認懷孕前中期最重要的檢測項目。在台灣平均每1000個新生兒,就會有一個罹患唐氏症,而且機率隨著孕婦生產年齡提高,因此建議做可在產檢時自費進行唐氏症篩檢。
在前期、第一孕期時,醫師會在產檢時使用抽血與胎兒超音波來檢查胎兒是否可能罹有唐氏症;在中期與第二孕期時,則是仰賴抽血來做判斷。無論在哪一個產檢階段檢驗出胎兒可能罹有唐氏症時,會建議再進一步做羊膜穿刺檢查作確認。
產檢常見自費篩檢2:子癲前症檢查
子癲前症也稱妊娠毒血症,可能會對孕婦有以下不良的產後影響:
以下是高危險的孕婦族群,如果懷孕時有以下狀況的孕婦,建議可以在產檢時增加自費子癲前症檢查,醫師會根據抽血數據、胎兒超音波、以及子宮血流測量來進行子癲前症檢查。
產檢常見自費篩檢3:高層次超音波
高層次超音波比政府補助的超音波來說相對完整,能對胎兒作出全身系統性的檢查,會使用超音波針對胎兒各個器官照約50個畫面。若有提早檢測出先天異常的狀況,就可以進行產前治療、或者為胎兒出生後治療做前置準備,一般建議在20-24週左右進行。
衛福部指出,若有以下狀況的孕婦,建議要做高層次超音波:
除上述三項自費項目外,還有非常多種自費篩檢項目可供參考,不過若孕婦家庭預算費用有限,建議先跟醫師商量討論之後,再決定出正確且有效率的自費篩檢方案。
產檢相關常見問題1:沒有按時產檢有什麼風險?
A1:產檢時間表只是一個參考,每次的產檢時間還是需要醫師針對懷孕中的媽咪身體狀況做判斷,並依照醫師指示進行產檢。
產檢相關常見問題2:產檢沒問題代表胎兒一定沒問題嗎?
A2:每項檢查的準確率幾乎都不是100%,所以還是有可能會有產後發現寶寶身體狀況異常的機率,不過不代表這樣就不需要產檢,產檢還是能檢查出大多數寶寶的健康狀況。
產檢相關常見問題3:產檢次數可以自己多加嗎?
A3:一般來說不建議,目前現行政策的檢查次數已經足夠,且產檢次數跟嬰兒的健康沒有正比關係,並不是檢查越多次胎兒越健康。
產檢相關常見問題4:陪產檢及陪產假該怎麼請?
A4:在111年1月18日由勞動部開始施行《性別工作平等法》條文新修正規定要點中,提到「陪產假」修正為「陪產檢及陪產假」,且從5日增加至7日。也就是自2022年起,不僅是懷孕中的媽咪可以請產假、老公也可以請陪產假,伴侶雙方都可以以此為由請假,另外請假時間也可選擇要以「半日」或「小時」為單位。
現今政府提供孕婦多次健保產檢次數補助,來減輕孕婦經濟負擔,另外也可以選擇其他自費項目。建議各位準爸媽,產檢是保障胎兒的第一道關卡,千萬不能輕忽。若有發現什麼問題,能夠立刻接受治療。如果檢查出來胎兒平安健康,準爸媽也能放下心中大石頭,專心養胎。因此,定期的的產檢是不可或缺的。